牙菌斑是黏附在牙面上以細菌為主體的微生態環境,是黏附在牙齒表面、人工牙冠表面,以及充填物表面的未鈣化的細菌團塊,細菌在其中生長代謝、繁殖、衰亡。同時,細菌的代謝產物對牙齒和牙周組織產生破壞。
刷牙後不到半小時,唾液中的糖蛋白就在牙表面覆蓋了一層薄薄的透明的膜,稱為“獲得性薄膜”。細菌在膜表面黏附定居,並為隨後的細菌創造了定居的條件。由於菌斑中還含有細菌合成的營養物質:多糖、少量蛋白質、脂肪和鈣、燐等無機物質,越來越多的細菌便聚集其中,形成牙菌斑。
牙菌斑一旦形成,緊緊地附着在牙表面,一般刷牙不能將
其清除,使其得以長期集聚在牙面上,緊靠牙齒表面的菌斑深層由於缺氧狀態有利於厭氧菌的生長代謝。當受口腔環境影響如吃糖過多時,菌斑中的產酸菌利用糖進行無氧代謝,產生大量有機酸如乳酸、乙酸等,使菌斑酸度加強,pH值下降,牙表面易受酸侵蝕而出現脫礦,導致廟病發生。牙菌斑按照黏附在牙齒上的部位,可分為齦上菌斑(菌斑黏附在牙冠上)和齦下菌斑(菌斑黏附在牙根面上)。齦下菌斑又分為黏附性和非黏附性兩種菌斑。齦上菌斑以微需氧菌和兼性厭氧菌為主;齦下菌斑以絕對厭氧菌和兼性厭氧菌為主。
齦上菌斑與齦病、牙齦病的發生有密切關系,而齦下菌斑則更易造成牙周病,尤其是非黏附性菌斑毒力較強,含較多活動菌和螺旋體,使牙周組織破壞加劇,牙槽骨發生吸收。
去除牙菌斑,除日常有良好的刷牙、漱口衛生習慣外,還應經常進行牙周潔治等基礎治療,對預防齦病和牙周病都有重要的意義。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