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很好奇,箍牙使牙齒移動的過程中,牙周組織會不會發生變化呢?今天三康口腔給大家科普~
——牙周膜的變化
溫和而持續的矯治力作用於牙齒後,牙周膜一側受到壓力,一側受到張力,牙周膜形態發生改變。在壓力側,牙周膜組織受擠壓而緊縮,牙周間隙變窄,血管受到擠壓致血流量減少,膠原纖維和基質降解吸收,並分化出破骨細胞,這些變化在加力48~72小時即可出現。在張力側,牙周膜纖維沿張力方向被拉伸變長,牙周間隙變寬,膠原纖維和基質增生,成纖維細胞增值,並分化出成骨細胞,牙有一定的鬆動,牙周膜方向也會有一定變化。當外力去除後,牙周膜纖維經過一段時間可重新排列與重新附著,將牙支持在新的位置上,並恢復正常牙周膜的寬度。 如果矯治力過大,壓力側牙周膜中的血管可因過度受壓而使局部缺血或血管受擠壓引起局部出血,導致血栓形成及玻璃樣變。當牙周膜內細胞發生壞死後,局部的成骨細胞和破骨細胞的分化也就終止了,會導致牙齒移動減慢和牙齒鬆動。
——牙槽骨的變化
當矯治力作用於牙齒後,牙槽骨一側受到壓力,一側受到張力,牙槽骨發生相應組織改建。骨組織的改建涉及牙槽骨的內外骨板,發生相應的增生和吸收。在壓力側,破骨細胞活躍,牙槽骨發生吸收。牙槽骨的吸收有以下兩種方式。
1. 直接骨吸收 在適宜的矯治力的作用下,壓力側牙槽骨的吸收是在牙槽骨的內側面直接發生的。
2. 間接骨吸收 又稱為潛行性骨吸收。是指在矯治力過大時,壓力側牙槽骨的吸收不是在內側面直接發生的,而是在其深部稍遠處發生。骨吸收的方式呈“潛掘式”,可使牙齒移動速度減慢,並出現牙齒過度鬆動和疼痛,恢復時會發生牙根骨性粘連,應儘量避免。
當牙齒受到矯治力作用,在張力側牙槽骨的內側面,成骨細胞活躍,有新骨形成。在松質骨內形成新的骨小梁,其排列方向與矯治力的方向一致,與正常骨的排列方向不同,稱為過渡性骨。矯治力去除後,這些過渡性骨逐漸鈣化形成正常的骨結構,骨小梁排列方向也恢復正常。由過渡性骨恢復到正常骨結構大約需要半年時間,在這一時期內必須戴用保持器,以防止牙齒移位復發。
——牙齦變化
當牙齒移動時,牙齦也同時有一定的變化,這種變化是很微弱的,對療效的影響也很小。壓力側牙齦受擠壓微有隆起;張力側牙齦受牽拉,牙齦上皮組織和固有層結締組織有增生與齦緣調整,且形態隨牙齒移動而改建。有研究表明,牙齦組織的改建速率慢於牙槽骨的改建,這對正畸治療後的復發和保持具有重要意義。如果不注意口腔衛生,常出現不同程度的牙齦激惹,甚至牙齦附著破壞。另外,牙齒移動過快,會出現牙齦堆積及凹陷,甚至牙齦萎縮,影響牙齦美觀及患者舒適度,也容易導致復發。
以上就是箍牙過程中牙周組織可能出現的變化,不用過於擔心,只要是由專業的矯正醫師操作計畫中,謹遵醫囑,就可以擁有一口健康好牙啦~